1.1.1 網絡布線系統的施工方案 1.1.1.1 網絡布線系統的主要內容 由于本監控系統為數字高清構架,其路由基礎部份為千兆,支線為百兆,是專門為數字高清監控系統建設的網絡布線系統。
網絡布線各子系統的內容: 1. 水平子系統
2. 管理子系統
3. 干線子系統 干線子系統由主設備間(如信息中心、程控交換機房)至各層管理間的連接通路。一般采用光纜,兩端分別端接在設備間和管理間的跳線架上。 光纜的一端接樓層管理間的光纖配線架,一端接設備間數據主配線架上。 數據部分一般采用多芯室外光纖,可支持到千兆網的應用。并預留了備份光纖線芯。 4. 設備間子系統 設備間子系統采用卡接式配線架連接主機和網絡設備、通信設備。它是整個配線系統的中心單元,由設備間中的電纜、連接跳線架及相關支撐硬件、防雷保護裝置等構成。對它的線纜等布放選型及環境條件的確定,直接影響到將來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及維護和使用的靈活性,最佳選擇是將計算機房、程控交換機房與設備間設置在同一樓層中,又便于管理,又可節省投資。 5. 建筑群子系統 建筑群子系統是若干建筑物之間,通過架空或地下電纜管道(或直埋)敷設的室外電纜和光纜將多個建筑物的數據和話音通信信號連成一體的系統。同時,為了防止雷電過電壓,在電纜進入建筑物處,設置浪涌電壓保護裝置。 1.1.1.2 布線工程進場前的準備工作 1.1.1.3 施工前的環境檢查 在安裝工程開始以前應對交接間、設備間的建筑和環境條件進行檢查,具備下列條件方可開工: 1. 交接間、設備間、工作區已具備工作面。房屋地面平整、光潔,門的高度和寬度應不妨礙設備和器材的搬運,門鎖和鑰匙齊全。 2. 房屋預留地槽、暗管、孔洞的位置、數量、尺寸均應符合設計要求。 3. 對設備間鋪設活動地板應專門檢查,地板板塊鋪設嚴密堅固,每平方米水平允許偏差不應大于2mm,地板支柱牢固,活動地板防靜電措施的接地應符合設計和產品說明要求。 4. 交接間、設備間應提供可靠的施工電源和接地裝置。 5. 交接間、設備間的面積,環境溫、濕度均符合設計要求和相關規定。 1.1.1.4 施工前的器材檢驗 1. 器材檢驗一般要求
2. 型材、管材與鐵件的檢驗要求
(5). 鐵件的表面處理和鍍層應均勻完整、表面光潔、無脫落、氣泡等缺陷。 3. 纜線的檢驗要求
①. 衰減測試:宜采用光時域反射儀(OTDR)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超出標準或出廠測 試數值相差太大,應用光功率計測試,并加以比較,斷定是測試誤差還是光纖本身衰減過大。 ②. 長度測試:要求對每根光纖進行測試,測試結果應一致。如果在同一盤光纜中,光纖長度差異較大,則應從另一端進行測試或做通光檢查以判定是否有斷纖現象存在。 (8). 光纖調度軟纖(光跳線)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 光纖調度軟線應具有經過防火處理的光纖保護包皮,兩端的活動連接器(活接頭)端面應裝配有合適的保護蓋帽; ②. 每根光纖調度軟纖中光纖的類型應有明顯的標記,選用應符合設計要求。 4. 接插件的檢驗要求
5. 配線設備的使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電纜交接設備的型號、規格應符合設計要求。 2). 光、電纜交接設備的編排及標志名稱應與設計相符。各類標志名稱應統一,標志位置正確、清晰。 6. 有關對絞電纜電氣性能、機械特性、 光纜傳輸性能及接插件的具體技術指標和要求,應符合設計規范。 1.1.1.5 與施工現場配合的主要內容 1.與土建室外工程施工配合 (1). 建筑群子系統室外工程,主要是電纜與光纜的敷設。室外電纜的敷設方式有立桿架空敷設、沿電纜溝敷設、地下電纜管道敷設、直埋電纜敷設等。上述敷設方式工藝過程及與土建配合施工方法,詳見電氣工程施工工藝有關內容。 (2) 手孔井:室外光纖、電纜進出建筑物均由手孔井進出。
2. 與土建結構工程施工配合 (1). 電纜外墻套管隨土建結構施工,依據施工圖確定標高、坐標位置,進行套管預埋。 (2). 弱電系統接地線,如采用自然接地體,應在結構基礎施工時,在接地連接板處,用PVC塑料管穿進弱電接地線,隨結構施工引至弱電機房,如綜合布線設備間、計算機房的接地配電箱內。如接地有特殊要求,應按設計要求與規定施工。 (3). 暗配管路和盒(箱),依據施工圖的坐標位置、標高,配合土建結構墻體、地面、樓板施工。 (4). 配合土建結構施工,預留豎井孔洞、配線箱孔洞等,預埋吊支架鐵件。 3. 與土建裝修工程施工配合
1.1.1.6 設備安裝要求 1. 機架安裝要求 (1). 機架安裝完畢后,水平、垂直度應符合廠家規定。如無廠家規定時, 垂直偏差度不應大于3mm。
2. 配線設備機架安裝要求 (1). 采用下走線方式時,架底位置應與電纜上線孔相對應。
3. 電纜橋架及槽道安裝要求 (1). 橋架及槽道的安裝位置應符合施工圖規定,左右偏差不應超過50mm。
4. 接地體要求 安裝機架、配線設備及金屬鋼管、槽道接地體應符合設計要求,并保持良好的電氣連接。 綜合布線的接地線最好采用絕緣導線引至設備間,確保接地線上不出現電位差。 1.1.1.7 纜線的敷設和支撐保護方式 1. 纜線的敷設 (1). 光纖電纜連接器接續制作時安全要求: (2). 纜線敷設一般應符合下列要求: 纜線布放前應核對規格、程式、路由及位置與設計規定相符。 (3). 預埋線槽和暗管敷設纜線應符合下列規定 敷設管道的兩端應有標志,表示出房號、序號和長度。 (4). 設置電纜橋架和線槽敷設纜線應符合下列規定 電纜橋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橋架頂部距頂棚或其他障礙物不應小于0.03m。橋架寬度不宜小于0.10m,橋架內衡斷面的填充率不應超過50%。
(5). 采用吊頂支撐柱在頂棚內敷設纜線時, 每根支撐柱所轄范圍內的纜線可以不設置線槽進行布放;但應分束綁扎。纜線護套應阻燃,纜線選用應符合設計要求。 (6). 在豎井中可采用暗管、橋架、金屬線槽等方式敷設纜線。 (7). 建筑群子系統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墻壁及暗管敷設電、光纜的施工技術要求應參照郵電部<<市內電話線路工程施工及驗收技術規范>>、<<電信網光纖數字傳輸系統工程施工及驗收暫行技術規定>>的相關規定執行。 2. 支撐保護方式 (1). 配線子系統纜線敷設支撐保護應符合下列要求 (2). 干線子系統纜線敷設支撐保護應符合下列要求 纜線不得布放在電梯或管道豎井中。 干線通道間應溝通。 豎井中纜線穿過每層樓板孔洞宜為矩形或圓形。 矩形孔洞尺寸不宜小于 300 ×100mm,圓形孔洞處應至少安裝三根圓形鋼管,管徑不宜小于100mm。 1.1.1.8 纜線的終端 1. 纜線終端的一般要求 (1). 纜線在終端前,必須檢查標簽顏色和數字含義,并按順序終端。
2. 對絞電纜芯線終端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終端時每對對絞線應盡量保持扭絞狀態,非扭絞長度應符合規范要求。
3. 光纜芯線終端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光纖連接盒對光纜芯線接續、保護,光纖連接盒可為固定和抽屜二種方式。在連接盒中光纖應能得到足夠的彎曲半徑。
4. 各類跳線的成端 (1). 各類跳線纜線和接插件間接觸良好,接線無誤,標志齊全。 跳線選用類型應符合系統設計要求。 (2). 各類跳線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一般對絞電纜不應超過5m,光纜不應超過10m。 1.1.1.9 防護及接地 綜合布線網絡在遇有下列情況時,應采取防護措施 1. 在大樓內部存在下列的干擾源,且不能保持安全間隔時: 2. 在大樓外部存在下列的干擾源,且處于較高電磁場強度的環境: 3. 周圍環境的干擾信號場強或綜合布線系統的噪聲電平超過規定時。 1.1.1.10 安裝工藝要求 1. 設備間 (1). 設備間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2). 設備間的室內裝修、空調設備系統和電氣照明等安裝應在裝機前進行。設備間的裝修應滿足工藝要求,經濟適用。容量較大的機房可以結合空調下送風、架間走纜和防靜電等要求,設置活動地板。 (3). 設備間應防止有害氣體(如SO2、H2S、NH3、NO2等)侵入,并應有良好的防塵措施。 (4). 至少應為設備間提供離地板2.25高度的空間,門的高度應大于2.1m, 門寬應大于90cm,地板的等效均布活荷載應大于5kN/m2。凡是安裝綜合布線硬件的地方,墻壁和天棚應涂阻燃漆。 (5). 設備間的一般照明,最低照度標準應為150lx,規定照度的被照面,水平面照度指距地面0.8m處,垂直面照度指距地面1.4m處的規定。 2. 交接間 (1). 確定干線通道和交接間的數目,應從所服務的可用樓層空間來考慮。 如果在給定樓層所要服務的信息插座都在75m范圍以內,宜采用單干線接線系統。凡超出這一范圍的,可采用雙通道或多個通道的干線系統,也可采用經過分支電纜與干線交接間相連接的二級交接間。 (2). 干線交接間兼作設備間時,其面積不應小于10平方米。干線交接間的面積為1.8平方米時(1.2m×1.5m)可容納端接200個工作區所需的連接硬件和其它設備。如果端接的工作區超過200個,則在該樓層增加1個或多個二級交接間或可根據設計需要確定。 表1 交接間的設置表 工作區數量(個) 交接間數量和大小(個-m2) 二級交接間數量和大小(個-m2) ≤200 1- ≥ 1.2×1.5 0 201--400 1- ≥ 1.2×2.1 1- ≥1.25 401--600 1- ≥ 1.2×2.7 1- ≥1.2×1.5 >600 1- ≥ 1.2×2.7 注 注:任何一個交接間最多可以支持二個二級交接間。 3. 電纜 |